社会竞争激烈,就业压力逐渐升高,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。课业的繁重,家庭的期盼,使得我们学校出现了许多经济、心理、学业、就业四个方面存在较大困难的学生。这些大学生大多来自零就业家庭、城镇低保家庭、农村贫困家庭和残疾人家庭,这些家庭的经济状况同非贫困家庭相比先天的差距,使得来自于此类家庭的大学生不仅仅在经济方面成为贫困生,而且他们的贫困还表现为机会的缺乏和心理上的贫困。一些贫困大学生在毕业时还表现出在就业人格、就业观、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。
为重点做好“四难”学生工作,我院将此类学生做为一个特殊群体,在工作的各个方面给予特殊帮助。特制订“一对一”帮扶办法,对每位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,做长线跟踪与服务,及时沟通交流,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困难。具体办法如下:
一、领导重视,认识到位
开展“四难”学生帮扶工作,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现实。统一思想,高度重视,切实将此项工作深入推进,确保“四难”学生不出问题。
二、健全组织,完善机制
加强对“四难”学生帮扶工作的领导。我院积极响应校学工部的号召,成立“一对一”帮扶工作小组,由苏惠芬副书记任组长,占赢书记,全体辅导员和部分班主任共同参与,明确工作思路,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,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。
三、建立“一对一”帮扶制度
1、关爱“四难”学生,为他们提供一帮一的爱心、暖心、交心、贴心全方位的服务。定期与不定期与学生们沟通,了解学生的具体困难,做好记录,能解决的当场解决,不能解决的向上级反映解决。
2、保持与这些学生的家长的联系,定期将学生的在校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告知父母。
3、及时更新“四难”学生档案,做好资料归档工作。通过健全档案制度,实施科学有效的动态管理,及时、全面地掌握“四难”学生的状况,进一步提高帮扶工作的实效。
4、从评优、资助等多个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倾斜,让力求上进的“四难”学生获奖受补。同时,对资助奖励的对象及时审核并进行公示,确保工作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。
5、真心为“四难”学生排忧解难。全院上到院长和书记,下至普通教师,都积极协助帮扶小组,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困难。
外国语学院党总支
2014年3月21日